能力是加分,態度才是門檻——淺談Ben Simmons的窘境
能力是加分,態度才是門檻——淺談Ben Simmons的窘境
在NBA這個舞台上,身體天賦常被視為進入聯盟的門票,高度、臂展、速度、爆發力,這些都是球探眼裡的「硬指標」,但當我們討論班·西蒙斯(Ben Simmons)的時候,卻不得不承認一個殘酷的現實:即使他曾經被譽為「下個 LeBron」,即便他的防守、傳球視野、推快攻能力放眼聯盟依舊不俗,卻沒有一支球隊願意在2025年的夏天,為他提供一紙合約。
這並不是因為Simmons完全沒有能力,事實上,就算他無法再以頂薪身價活躍,他的體格和防守條件,至少能夠保證他在板凳席上仍有利用價值,但問題在於,球隊願不願意承受那份「不確定性」?這份不確定性,來自Simmons的態度,來自他「能不能上場」這個比「能打得好不好」更根本的疑問。
曾經的希望之星
回顧2016年選秀,Simmons以狀元身份加盟費城76人,他的天賦幾乎無可挑剔,身高6呎10,速度靈活,能以控球前鋒的角色掌控比賽節奏,防守端能一人守到四個位置,新秀賽季因傷缺席後,他在2017-18賽季橫空出世,奪下新人王,帶領「The Process」時期的76人重新走上季後賽舞台。
那時候的Simmons,是教練眼中的夢幻拼圖,他的快攻推進如同火箭,傳球精準,防守端的協防和換防能力都屬一流,如果單看數據,他場均能繳出接近大三元的數據,這對一名剛進聯盟的年輕球員來說,無疑是前景無限的信號。
然而,這一切光環,最終卻被他遲遲不願面對的「缺陷」與「態度問題」逐漸掩蓋。
一次又一次的失望
自從2022年離開76人後,Simmons的生涯徹底走下坡,他總計只出戰159場比賽,先發僅有93場,場均數據跌至5.4 分、5.6個籃板與5.5次助攻,早已不復當年全明星控衛的風采,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,整整五年時間裡,他竟然一次三分球出手都沒有,這種「零嘗試」的數據,在現代講求空間與投射的NBA幾乎不可思議,也徹底凸顯了他在技術和心態上的停滯不前。
外界或許還期待Simmons能在不同環境下重燃鬥志,然而,上賽季他以底薪轉投洛杉磯快艇,原本以為這會成為他職業生涯的轉捩點,畢竟快艇是一支立志爭冠的球隊,完全不同於籃網後期的擺爛氛圍,理應能激發球員的戰鬥心,可惜現實卻無比殘酷,Simmons僅繳出場均2.9分、3.8個籃板與3.1次助攻的「慘烈數據」,場均出手次數2.9次為生涯新低,幾乎徹底抹除了存在感。
快艇總教練泰倫·盧(Tyronn Lue)並非沒有給Simmons機會,對於一位「人人好」的總教練,看得出來他在某些時候,甚至在季後賽會刻意安排Simmons登場,期盼他能用實戰找回過往身手,並藉由防守與組織能力成為奇兵,然而,Simmons卻沒有對總教練的信任予以回應,進攻端依舊形同隱形人,傳球猶豫、出手不敢、連過去最拿手的突破侵略性都消失殆盡,最終結果,快艇雖與金塊血戰七場,但 Simmons的上場時間卻逐場遞減,最終在關鍵的第六、第七戰徹底遭到DNP(Did Not Play)。
這樣的結局,不僅象徵他在快艇完全失去了信任,也再次將他推向「無球可打」的尷尬邊緣,從狀元光環到今日的邊緣化,Simmons的故事已不再是單純的低潮,而是一個關於天賦、技術與態度全面失衡的警世案例。
被戲稱「休賽季之王」
球迷間都知道一個梗,Simmons永遠是休賽季的MVP,他的夏天訓練影片總是熱鬧非凡,投籃姿勢比賽季時更流暢,訓練內容看起來嚴肅而專注,每年都有「進化版 Simmons」的片段流出。
但問題是,當比賽真正開始,這些進步就像從未存在過,投籃膽怯依舊,外線投射依舊缺席,甚至連罰球線上的心理防線也愈來愈脆弱,訓練是演出,實戰卻成了隱身,這種強烈落差讓球迷對他逐漸失去耐心。

Ben Simmons X (https://x.com/BenSimmons25?)
更糟糕的是,他並不只是進攻端的短板,還逐漸讓人質疑他是否「願意上場」,這就從「能力問題」演變成「態度問題」。
態度才是真正的門檻
NBA 球隊不是慈善機構,對於管理層來說,他們最在意的從來不是「你能不能打得漂亮」,而是「你能不能打得上場」。
Simmons的問題在於,他總是以身體或心理狀況為理由缺席比賽,當然,傷病與心理健康本就不該被輕忽,但 Simmons的處理方式卻讓外界普遍覺得他缺乏責任感與職業精神,當一名球員給人的印象是「不確定能不能上場」,那麼再高的天賦也很難被球隊視為可靠資產。
對比那些「帶傷上陣」的球星,例如經典的曼巴精神柯比·布萊恩(Kobe Bryant),或者像選秀首輪末位的吉米·巴特勒(Jimmy Butler),他們的起跑點都低於Simmons,但卻靠著燃燒自己、永不服輸的精神,打出人們對他們的尊重,相比之下,Simmons 過於「保護自己」的選擇,顯得格外蒼白。
NBA管理層是一個小圈子,總管之間彼此互通有無,一旦 Simmons的「不上場」標籤被貼上,這種名聲就會像滾雪球般擴散,不只是單一球隊對你存疑,而是整個聯盟都對你敬而遠之。
與其他球星的對比
Simmons的案例之所以誇張,在於我們幾乎找不到歷史上的對照組,NBA歷史上,從未有過一位全明星等級的球員,因為態度問題與心理因素,而在場上「拒絕出手」、「不願承擔責任」,甚至是「拒絕出場」。
若硬要找個參照,也許可以拿「魔獸」德懷特·霍華德(Dwight Howard)來比,Howard巔峰時期同樣是身體素質的怪物,統治力橫掃禁區的全明星,但隨著年紀增長,他的專注度、態度問題與休息室角色逐漸引發爭議,加上罰球命中率偏低、進攻手段單一的技術缺陷被放大,最終也導致生涯快速滑落。
然而,Howard和Simmons的最大差別在於Howard從未「不願上場」,即便再怎麼被批評「散漫」、「不專業」、「不肯打苦工」,Howard至少願意上場打球,想要運用自身的能力為球隊做出貢獻,也正因如此,他雖然在生涯後期僅能底薪流浪各隊,但仍能找到工作機會,最終在2020年湖人奪冠之旅中扮演要角,完成職業生涯的救贖。
反觀Simmons,他的問題並不是技術問題,而是「拒絕競爭」——不投籃、不突破、不出手,甚至連上場的動力都顯得不足,當一名球員缺乏最基本的競爭意志,即便擁有再出色的身體條件,也會被教練與總管徹底放棄,這正是為什麼 Simmons的處境,比Howard或其他任何「態度有瑕疵」的球星更加嚴重。
沒有球隊願意再給他機會
Simmons的窘境,早已不只是個人悲劇,而是NBA對於「天賦與態度」最直接的註解,他曾經被視為聯盟未來的巨星,然而短短幾年之內,他卻從天之驕子變成「不敢投、不敢打」的笑柄,成為球迷口中的反面教材。
截至目前為止,外界的賭盤仍將波士頓賽爾提克視為最有可能的下家,「退休」的選項並未出現在榜單之中,人們似乎很難相信,這位正值當打之年的狀元郎,真的會就此淡出NBA?然而,若是以NBA各隊總管的角度來看,他們的心中或許都在反覆問自己同一句話:「他真的會為我們上場嗎?」
在這個講究效率、講究團隊的時代,沒有球隊願意再把未來押在一個「上場未知」的球員身上,當聯盟裡充斥著大量年輕、積極、願意拼搏的替代品時,給Simmons一份合約恐怕不是那麼必要。
就算天賦再耀眼,一位沒有態度的球星,等待他的只會是被徹底遺忘的結局。
作者:Frank Yang
2025/08/29投稿於Sports Vision運動視界,NBA
獨立製作、有趣的NBA數據比對工具APP封閉測試邀請你的加入!!免費參加,請詳見(Facebook)
2025-26 NBA 賽程十大必看賽事:球迷不可錯過的經典對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