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人又撿到寶?深度解析落選秀Eric Dixon加盟洛杉磯的可能價值
湖人又撿到寶?深度解析落選秀Eric Dixon加盟洛杉磯的可能價值
幾家歡樂幾家愁,當選秀之夜萬眾矚目,所有鎂光燈聚焦在庫珀・弗拉格(Cooper Flagg)與杜克五虎等超級新星身上時,某些名字卻悄然沉沒,甚至未曾被宣讀,那些被忽略的落選秀,表面看來只是選秀邊緣的無名之輩,實則往往蘊藏金礦,洛杉磯湖人過去幾年正是這座金礦的忠實探勘者,從 奧斯汀·里夫斯(Austin Reaves)的橫空出世,到亞歷克斯·卡魯索(Alex Caruso)的無名崛起,湖人一次又一次證明他們的眼光,有些寶石,雖未經選秀舞台點名,卻能在真正的戰場中閃閃發亮。
而今年夏天,他們又出手了,以雙向合約簽下來自維拉諾瓦大學(Villanova University)的重砲型前鋒艾瑞克·迪臣(Eric Dixon),一位令人意外落選的NCAA得分王,這個名字,對於關注大學籃球的人並不陌生,他是Big East聯盟的猛將,身材厚實、進攻手段多元,擁有良好的中遠距離投籃手感,問題是:湖人撿到的是下一位Reaves,還是另一位G League浮沉者?
球探報告說什麼?Eric Dixon為何會落選?
身高約6呎8吋(約203公分),體重超過250磅(約113公斤)的 Dixon是一位「矮壯型大前鋒」,在大學五年生涯從板凳中鋒逐漸轉型成能拉開空間的stretch four(延展型四號位),他在大學最後一年繳出場均23.3分、5.1籃板的亮眼數據,甚至每40分鐘得分高達26.8分,外帶45.1%的整體命中率與81.3%的罰球命中率,而三分命中率更是高達40.7%,是隊內頭號進攻選項,入圍了多項NCAA年度第三隊。
他不是那種會飛天遁地的運動怪物,然而,他在場上展現出的強悍對抗性、進攻技巧與球商,都讓他在各大模擬選秀榜單都佔有一席之地。
不過,Dixon最終未在選秀夜上聽見自己的名字,根據多數的球探報告,在許多球探與選秀分析師眼中,Dixon屬於那種「優勢明確、限制也明顯」的角色型球員。
在進攻端,Dixon擁有極為成熟的技巧包,無論是低位單打、面框切入,還是中距離與三分外線,都能給予防守者足夠壓力,他的腳步紮實、假動作細膩,是NCAA中少數能穩定在禁區製造空間與博得犯規的前場球員,某些球探甚至形容他是「技巧派內線的代表人物」,而非靠身體條件吃飯的爆發型選手。
除了技術層面,Dixon的球商與場上定位感也備受肯定,長時間的大學生涯讓他對於球場上的狀況具有高理解力與紀律性,懂得如何進行場上調整,善於在攻防轉換時找到正確的站位,他在防守端雖非封阻高手,但常能在輪轉與卡位中產生正面影響,他的教練凱爾·奈普納(Kyle Neptune)曾公開表示:「He’s our anchor and tone-setter.」(他是我們的支點與節奏制定者),這句話可說高度讚美了Dixon的球商。

Eric Dixon X(https://x.com/bigeballer_)
然而,當球隊們進入職業層級的評估視角時,Dixon的短板也浮現得一清二楚,他的身高及臂展在NBA四號位甚至側翼球員身上都屬於偏短的規格,更關鍵的是,他的側向移動速度並不理想,這在當今強調換防與快速輪轉的防守體系中,Dixon被評估難以應對快速切入與pick-and-roll換防。
在進攻端,儘管Dixon能得分,但球探們對他的效率抱持保留態度,他的大學生涯eFG%(有效命中率)僅為53.6%,在NCAA前場球員中屬中下水準,他並非純射手,也不是護框型中鋒,這樣的「模糊定位」在選秀中往往吃虧,換句話說,他的進攻手段雖多,但不夠極端、不夠專精,難以清楚界定他在NBA場上的使用方式。
此外,年齡恐怕是Dixon落選的最大原因,身為大五生、年屆24歲的他,早已不再享有「潛力股」的光環,多數球探給出的結論都是:「You know what you’re getting. But the ceiling is capped.」你知道你會得到什麼,但也知道他極限在哪裡,這樣的評價代表著他或許能立刻提供一定貢獻,但不具備成為明星球員的可能性,對於多數想要押寶未來的球隊而言,這樣的配置就不是他們的首選。
他在NBA能打什麼位置?
能打甚麼位置也是為何Dixon會落選的一大爭論,Dixon在大學多打中鋒,但身高不足NBA傳統五號位規格,而防守側向移動速度也不如傳統側翼靈活,這讓他在進入職業時處於「前不成後不就」的窘境。
但是,Dixon或許不用灰心,現代NBA已不再固守傳統位置區分,「位置模糊化」與「五號皆能投」成為趨勢,只要你能站得住場、投得進球、扛得住防守,就能找到生存空間。
Dixon在NBA的角色定位或許可以從巔峰期P·J·塔克(P.J. Tucker)身上找到些許影子,他的身體厚度與低位穩定性,使他在禁區對抗中具備一定實用性,雖不以護框見長,但在卡位、擋人、協防補位方面,他有成為藍領型四號位的潛力,若能融入團隊體系、不成為破口,就有存在價值。
此外,他還可能在特定情境中扮演小球五號,對於像湖人這樣傾向小陣容的球隊,他的體重與抗性足以在某些對位中短時間扛住非爆發型中鋒,若能在擋拆後投籃或搶板中發揮價值,他就能成為系統中的戰術替代選項。
他能突破雙向合約的限制嗎?
雙向合約的球員,過去被視為「練練看」的選項,但隨著近年球員養成模式的轉變,這些合約逐漸變成爭取正式名額的起點。
以湖人的前場深度來看,Dixon的處境有利有弊,眾所皆知,湖人現在欠缺中鋒人選,但在前場名單中,其實有不少選擇,總教練J·J·瑞迪克(J.J. Redick)推崇現代小球風格,不少場次中我們可能會看到八村壘、賈瑞德·范德比爾特(Jarred Vanderbilt)、多利安·費尼-史密斯(Dorian Finney-Smith),甚至是勒布朗·詹姆斯(LeBron James)向四號、五號位移動,以速度與空間感取代傳統高度。
Dixon較為重要的機會,或許來自Vanderbilt的不確定性,過去一季受困傷病,Vanderbilt的上場時間與表現大打折扣,若在新球季再次受傷,Dixon有機會從邊緣撿到部分出場空間,尤其是在Redick想徹底提升進攻端效率時,Dixon 的進攻技巧或許能比Vanderbilt帶來更多貢獻,另一方面,Finney-Smith預計跳出合約、測試自由市場,若湖人無法順利留下他,Dixon也將成為一個戰術替代人選,又或者八村壘被交易,Dixon不一定可以完全取代,但可以是一個最低成本的備案。
當然,他的處境並非毫無挑戰,湖人這些前場球員要嘛是全明星,要嘛是經驗老到的系統球員,想從中擠進輪替並不容易,若Dixon無法在進攻端快速展現價值,尤其是在catch-and-shoot的三分穩定性上拿出成績,那麼他就很可能被視為「尺寸不夠又非射手」的典型案例而浮沉於NBA與G League之間。
換句話說,他的時間表是被壓縮的,他不能慢慢來,他的首要任務,就是瘋狂加強他的投射效率、需要在短短幾場比賽中「打進人心」,任何遲疑、任何無法命中的空檔,可能都會讓他在競爭中落後,甚至被下一位落選秀取而代之。
為什麼湖人願意賭?他具備Reaves模式的潛質
對於洛杉磯湖人而言,目標從來不是什麼「重建」,而是年年爭冠的即戰力配置,他們的球員名單上,永遠必須有人能即刻上場、即刻做出貢獻,因此,當球探報告對Dixon的身材、橫移速度、未來潛能提出種種疑慮時,湖人卻反其道而行之,選擇用一紙雙向合約向他伸出橄欖枝,這並不是一場盲目的賭博,而是一次有邏輯、有策略的精準投資。
湖人評估落選球員,從來不是只看「天花板」,而是更重視「地板有多穩」,過去幾年,湖人在落選秀與邊緣球員身上屢屢挖寶,Reaves的脫穎而出,就是典範之一,他也是一位不具備頂尖運動能力、但技術紮實、心智成熟的球員,Caruso曾是無人問津的白人後衛,最終成為奪冠拼圖之一,而在去年選秀中,湖人第一輪選進的大齡新秀道爾頓·內希特(Dalton Knecht),同樣是一位「即插即用」的進攻熟手。
Dixon就好像是前場的Reaves,他的心態穩定、執行力強,打法低調卻實在,也正是這種「可預測、穩定、成熟」的特質,才讓洛杉磯湖人注意到他,畢竟,湖人並不總是在選秀夜尋找未來的明星,他們也需要在邊緣位置上找到能立刻填補輪替空缺、上場不拖後腿的角色型球員,而Dixon,恰恰符合這個定位。
他是下一個「寶」嗎?
Dixon是否可以發光發熱用現在的角度下定論,或許太早,但若你問我,Eric Dixon有沒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湖人淘到的寶?我的答案是:「他擁有成為寶石的潛質,剩下的就看他自我打磨的過程。」
不斷突破上限的Reaves就是他的最佳榜樣,被認為沒有潛力可開發的他,如果持續的增加並打磨他的技能包,他仍有可能蛻變成功,或許他無法保證進入開季15人名單,但若能以穩定的三分投射、對抗性與球商,在G League輾轉站穩腳步、適時頂上輪替,他將成為湖人板凳的一股實力。
一旦機會來臨,只要他準備好了,那麼湖人球迷也許會在不久的未來,再次為一位「無人看好」的落選秀喝采。
作者:Frank Yang
2025/06/29投稿於Sports Vision運動視界,NBA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