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人的五小陣容真的值得在關鍵時刻放上場嗎?
自從3月27日對陣印第安納溜馬的比賽後,洛杉磯湖人的輪換終於逐漸完整。這一場標誌性的比賽迎來了兩位重要球員的傷癒回歸——勒布朗·詹姆斯(LeBron James)與八村壘歸隊,不僅象徵著傷兵潮的結束,也讓總教練J·J·瑞迪克(J.J. Redick)有了更多的戰術選擇。
但令人訝異的是,Redick自那場比賽起,頻頻在比賽最後的關鍵時刻派出一套頗具爭議性的五小陣容:盧卡·唐西奇(Luka Doncic)、奧斯汀·里夫斯(Austin Reaves)、LeBron James、八村壘與多利安·費尼-史密斯(Dorian Finney-Smith)。乍看之下,這是一套充滿現代感的組合——五人都有一定的外線能力,能持球、能傳導、能切入,似乎頗有金洲勇士當年「死亡五小」的影子,然而,實戰的畫面卻不斷地提醒球迷們:理論上看似完美的組合,實際上並不總能奏效,特別是在防守端,這套陣容的種種破綻開始浮現。
非常吃手感的三分投射
湖人這套五小陣容在進攻方面的確有其吸引力,Luka與LeBron同時具備頂級的球場視野與創造力,讓進攻端永遠有兩個可以發動攻勢的引擎,Reaves雖非超級球星,但他在持球與無球之間的切換做得相當靈巧,加上穩定的三分能力,是這個陣容中不可忽視的第三選擇。八村壘則能在弱邊提供中距離及三分球支援,而DFS則是所謂的「3D」鋒線,理論上能提供外圍火力與防守擋拆。
這樣的組合,確實拉得開空間,進攻時節奏靈活,似乎有無限可能,自3月27日以來的數場比賽中,這樣組合的時間已經是濃眉離隊後的新高,然而,當比賽進入關鍵時刻,特別是比分咬緊、防守強度提升的情境下,這樣的進攻機制開始顯得吃力,問題不在於創造機會的能力,而在於把握這些機會的穩定性。
Reaves及八村壘有在關鍵時段將三分命中率提高,但DFS近5場比賽三分命中率在關鍵時段不但未見提升,反而顯得捉襟見肘,三分球投33中13,命中率僅3成03,未能成為穩定的外圍接應點,其實這只是正常發揮,畢竟,DFS要承擔這套陣容的防守重任,體力快速消耗的情況下,一有閃神就容易空位不中。
如果三分投開,那這套陣容就會開啟對轟模式,向著分數發起進攻,但是如果在三分投不中的情況下,就需要往內線切傳,這時比賽中就常常看到LeBron與Doncic沒有戰術配合,出現彼此輪流單打、進攻節奏被拉長的情形,我們可以看到以下情節:LeBron持球觀察後打慢節奏,發現無法切入,就傳給Doncic後換他再來一波強解,完全是打球星球,這樣的進攻看似流暢,實則缺乏明確的進攻方向,若對手防守沉穩,這樣的打法很難取得實質上的突破優勢。
制空權完全喪失
進攻端若手感在線,或許這套五小陣容還能勉強撐住場面,但真正讓它失去競爭力的,還是防守端的無力感,內線的保護幾乎可以說是不存在,理論上,這套五小中身材最好、經驗最豐富的LeBron James,必須扛起整體防守中樞的責任,類似勇士隊五小時由卓雷蒙·格林(Draymond Green)頂上的角色。但問題在於,LeBron今年已高齡41歲,雖然籃球智商仍是一流,經驗值更是無可取代,但橫移速度早已不復當年,面對年輕矯健、步伐靈活的持球手時已難以給予實質壓迫。
八村壘雖然在橫移與機動性上尚稱合格,但體型偏瘦,加上對抗性不足,在內線對抗中多數時候只能象徵性地起跳干擾,並未能真正形成阻絕。而Doncic本就不是以防守立足聯盟的球員,儘管身材壯碩,但在輪轉、補位、繞掩護等細節上的效率與積極性皆令人擔憂,Reaves則在一對一的對位中經常吃虧,尤其面對高大型側翼幾乎無解。
更讓人搖頭的是,這樣的組合竟然要讓DFS來扛中鋒位置,儘管DFS是優質的鋒線防守者,具備一定的身體強度與協防意識,但身高與體重畢竟有限,讓他去守護禁區、卡位爭搶、對抗對方的長人,只能說是強人所難。結果就是整體防線形同虛設,稍有突破就直搗黃龍,禁區漏洞百出,完全無法承受對手稍具規模的攻勢。
DFS頂上中鋒位置最直觀的弱點就是籃板球的保護,當防守已經好不容易撐過一波進攻,卻無法收下籃板時,那種無力感幾乎能從螢幕這端感染給觀眾,像是昨日對陣勇士的比賽,湖人的平均陣容高度應該是高於勇士的,但是這套陣容完全無法體現優勢,整場比賽進攻籃板14比14,且勇士在第一節身高不足時僅搶到1個進攻籃板,對比湖人8次,湖人理應把這個優勢擴大,但它反而在後續擺上五小陣容,籃板優勢直接逆轉,多次被勇士發起二次攻擊得手,這正是五小陣容缺乏身高與卡位能力的真實寫照。

Los Angeles Lakers官方fb(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osangeleslakers/photos_by?locale=zh_TW)
這樣的防守不穩問題,其實不只出現在昨天一場比賽中,從3月下旬至今,湖人在多場比賽的第四節都選擇用這組五人收尾,但幾乎每一次都在最後一到兩個回合暴露問題,不是被突破得手,就是防守成功卻無法收下籃板讓對手二次進攻得手,導致比分膠著時無法適時拉開,重新回到經典「五五湖」的模樣。
然而,奇怪的是,Redick似乎沒有動搖,他不斷地在接受訪問時表示防守的重要性,要求球員加強防守,但另一方面,對於關鍵陣容他並沒有多做調整,相信這套陣容能產生良好的化學反應,這樣的作法,或許代表了一名新任教練的自信與堅持,也展現他對於現代籃球趨勢的信仰,然而,問題在於,湖人目前的戰績並不保險,季後賽席次尚未確定,每一場比賽幾乎都具有「輸不得」的壓力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是否該繼續在實戰中實驗五小陣容,成了值得深思的問題。
也許答案不必非黑即白,五小陣容不是不能用,而是不該成為唯一的選項,湖人其實有更具平衡性的陣容可以嘗試——雖說賈克森·海斯(Jaxson Hayes)或賈瑞德·范德比爾特(Jarred Vanderbilt)不是進攻大將,但在防守上能提供更穩定的壓迫力與卡位能力,Redick是否願意在關鍵時刻嘗試這些微調,將直接影響湖人接下來的戰績走向。
勇士的「死亡五小」無法複製
沒有人能真正複製勇士當年的「死亡五小」,即便是如今的勇士隊本身,也早已無法重現那段幾近神話的時光,當年那支球隊的精髓,絕不僅僅是「五個能投三分的球員」,而是一種精密到極致的戰術平衡,以及數位天才球員黃金交會下的產物。
史蒂芬·柯瑞(Stephen Curry)在那段時間的三分火力幾乎可以說是「百發百中」的等級,甚至連他自己都曾說過,某些階段他感覺自己「無論從哪裡出手、無論有沒有看籃框,球都會進」。那種No-look shot並不是花俏的炫技,而是天時、地利、人和共同鑄造出的信心與手感巔峰。
更重要的是,那支勇士擁有多層次的防守能力,Draymond Green的協防與指揮能力讓五小陣容並不等同於防守犧牲品,安德烈·伊古達拉(Andre Iguodala)的側翼黏貼、克萊·湯普森(Klay Thompson)的對位機能,讓這支小球陣容在防守端一樣能造成高壓迫感與高失誤率。勇士的「五小」是一套攻守皆備、輪轉極快、默契無間的系統工程。
因此,若只是單純模仿陣型外觀,把五個具備三分能力和機動性的球員同時擺上場,就幻想能打出如同「死亡五小」那般橫掃千軍的效果,未免過於簡化,這也正是目前湖人這套五小面臨的最大問題——他們看似具備投射能力,卻缺乏防守強度與陣容互補性,表面模仿了形式,實則失去了精髓。
我們當然可以理解Redick的理念與方向,但當理想遇上現實,勝負始終才是評價一支球隊與一位教練的最終標準,五小陣容未必不能成為殺手鐧,但前提是它真的能「殺人」,而不是「被殺」,過度仰賴這套組合,可能不是一條穩健的致勝之道。
作者:Frank Yang
2025/04/06投稿於sport vision運動視界,NBA
再次進步,Austin Reaves 已經被稱為湖人隊的第三巨頭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