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BA全明星賽的沿革以及對未來修改的建議

 2025年NBA全明星賽於本周圓滿落幕,這場自1951年首度舉辦以來,便成為全球籃球迷每年翹首以待的盛事。最初的東西區對抗賽制,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演變,包括隊長選人制度,再到回歸傳統,它不僅是一場技術精湛的對決,也是娛樂性十足的嘉年華。

然而,近幾年來,全明星賽的競技性與觀賞價值卻逐漸下滑,尤其是在比賽過程中,防守鬆散、球員的投入程度與比賽的競爭性受到廣泛關注。部分球迷認為,這樣的比賽模式讓全明星賽與常規賽、季後賽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,失去了當初吸引人的精髓,逐漸變得無趣且缺乏懸念。

為了扭轉這一局面,NBA聯盟今年推出了一項創新的變革——四隊錦標賽制,意圖提升比賽的緊張感與吸引力。該制度試圖為全明星賽注入更多的競爭元素,以此來吸引球迷的關注。儘管這樣的改革成功引發了不小的話題性,但在結束的當下似乎是負面的評價較多,未來這種模式是否會保留抑或是再度改變仍舊考驗Silver的智慧。


全明星賽的歷史與變革

1951年,NBA為了吸引更多觀眾,舉辦了首屆全明星賽,當時的模式採用東區對抗西區的形式,並沿用長達66年。在早期,球員對全明星賽充滿榮譽感,視其為個人職業生涯的重要成就,因此無論進攻還是防守,球員都拿出真本事,讓比賽競爭激烈而精彩。

然而,隨著聯盟發展,球員薪資與商業價值逐年提升,全明星賽逐漸演變為一場娛樂性大於競技性的秀。進入21世紀後,防守強度明顯降低,球員更在意個人表現,灌籃、遠距離三分球層出不窮,卻少了對抗與勝負欲,讓比賽的競爭性大打折扣。

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NBA在2018年取消了傳統的東西區對抗,改為隊長選人模式。兩位全明星票選最多的球員擔任隊長,選擇隊員組隊比賽,試圖增加比賽的靈活性與趣味性。然而,儘管這一制度帶來了一定的新鮮感,球員的比賽態度仍未明顯改變。

比較特殊的是2020年,聯盟為紀念科比·布萊恩(Kobe Bryant),設立「科比規則」,前三節各自計分,第四節則設定目標得分,最先達標的隊伍獲勝。這一改革在2020年首度實施時確實提升了競爭強度,第四節的對抗性提升,防守積極度也有所改善。然而,這似乎只是球員基於Kobe的尊重而發自心底的競爭,隨後幾年的比賽制度回歸,球員仍然回到輕鬆寫意的氛圍,競技價值並未真正回歸。

去年,NBA決定回歸東西區對抗模式,試圖找回傳統的競爭精神,但結果卻是一場大災難。比賽被外界譏嘲為「三分球大賽」,當比賽結束,NBA主席亞當·席爾佛(Adam Silver)站上頒獎台,親手將勝利獎項頒發給東區明星隊,嘴上說著「恭喜東區明星隊刷新得分紀錄」,但他的表情卻透露出一絲尷尬與無奈,當下Silver的心裡似乎已經默默發誓——要將全明星賽制大刀闊斧地改革!

今年度,四隊錦標賽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抑制得分狂潮,所以改為分數目標制,並且藉由增加比賽場次減少單場時間,來凸顯每一次攻防的重要性,然而,從賽後各界的評論來看,雖說有贊成也有反對的,但批評的聲音似乎較多,其中不乏尖銳的批評,顯然,這樣的改制有治標不治本的嫌疑,雖然分數目標制確實讓比賽不再出現誇張的超高得分,但並沒有真正提升比賽的對抗性。更大的問題在於,縮短比賽時間與增加場次的設計,反而進一步限制了球員的上場時間與表現機會,導致明星球員無法完全發揮,讓比賽變得零碎且缺乏看點。許多球迷認為,這樣的改制只是換湯不換藥,並未真正解決球員投入度不足的核心問題,而多數球員似乎也不太適應這樣的制度。只能說,這場「實驗性改革」的成效仍要等待收視率的統計,才能真正判斷它是否成功,但從目前的輿論來看,未來的改革似乎勢在必行。

 

NBA官網(https://www.nba.com/news)

 


球員心理與比賽投入度

現今的NBA全明星賽,最大問題不在於賽制,而是球員的投入度。球員為何不願意在這場比賽中全力以赴?

最直接的原因來自於傷病風險。全明星賽雖然是一場明星齊聚的盛宴,但它並不影響球隊的戰績與季後賽席次,因此對於球員而言,這場比賽的價值遠低於常規賽甚至季後賽。如果在全明星賽中拼盡全力導致受傷,不僅影響自身表現,更可能影響球隊的戰力,甚至影響下一份合約的價值。因此,大部分球員選擇以輕鬆心態參與,避免高強度對抗帶來的風險。

此外,隨著NBA的商業化發展,球隊與球員的合約金額逐年上升,球隊管理層也更加在意球員的健康狀況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球隊並不希望旗下球星在一場「無關緊要」的比賽中過度消耗,甚至可能在賽前暗示球員「別太認真」,讓這場比賽失去了真正的競爭意義。

另一方面,缺乏足夠的獎勵機制也是球員缺乏動力的重要原因。這裡並非單指金錢,相比MLB,全明星賽的勝利並不帶來實質性的影響,甚至連象徵性的榮譽都顯得薄弱。當比賽結果無關痛癢,球員自然不會有過多投入。


從競爭性本質的改革建議

NBA全明星賽的變革歷程顯示,僅僅改變賽制並不足以讓比賽恢復競爭性,真正的問題在於球員的投入度與比賽的重要性。基本上,在職業賽場上,提高球員投入度的原始動力不外乎兩項,提高榮譽感以及增加獎勵,季中錦標賽的連續兩年的成功便是增加獎勵所帶來的效果,但相比季中錦標賽部分底薪的打工球員願意為獎金拚盡全力,全明星賽的明星自然有匹配他們的豐厚報酬,因此增加獎勵是無法促進他們的,因此,筆者認為提高榮譽感才可以逼迫球員找回競技價值。

那要如何提高榮譽感呢?此前,各界給出了非常多的建議,例如回歸傳統東西區對抗或者是區分美國隊及國際隊等等,這些建議相信都有他們的道理,而筆者從奧運復仇者隊及夢幻一隊輸球事件中得到靈感,認為與歐洲冠軍隊進行比賽是一種可行的方式。

為何如此說?首先,最直接的當然是國籍情節。當今世界的國家主義使得每個人的教育中都深植國家自豪感,而這樣的競技模式能夠激發球員的鬥志,使其全力以赴。畢竟,輸球不僅僅是個人的事,而是攸關國家的榮譽,對於NBA球員來說,這代表著捍衛美國人的臉面,絕不允許失敗。

其次,雙方的實力存在差距,這種「強弱分明」的局勢反而能激發雙方的榮譽感。歐洲隊作為「挑戰者」,必然會抱持underdog心態,全隊上下一心,希望能夠擊敗美國這個籃球強權,就如同當年NCAA小將擊敗夢幻一隊一樣。試想,如果能在全世界關注的全明星賽上戰勝NBA明星隊,這種榮耀足以讓歐洲隊吹噓一輩子,這種「扳倒巨人」的可能性將讓他們更加重視比賽,全力以赴。而對NBA全明星隊而言,他們同樣承受著「輸不起」的壓力。如同世界盃失利促成奧運復仇者隊的成立,NBA全明星隊若是輸掉全明星賽,這不只是輸掉一場表演賽,而是關乎NBA的聲譽與美國籃球的尊嚴。如果敗給歐洲隊,那麼全球籃壇勢必會對NBA的統治地位產生質疑,丟的是NBA臉。因此,球員們自然不會敷衍了事,而是會以最高水準應戰,確保勝利。

當然,這只是個人的一個建議,每個人對於如何改革全明星賽都有不同的想法。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,無論是對抗歐洲冠軍隊,還是其他形式的改革,全明星賽若要重拾榮譽感與競技性,勢必要找到能夠激發球員拼勁的方法,而不僅僅停留在娛樂表演的層面。只有當球員真正「想贏」、真正投入比賽,全明星賽才能重現過去的輝煌。

 

作者:Frank Yang

2025/02/17投稿於sport vision運動視界,NBA

相關文章:(FB) (Blog)

NBA超級巨星時代的衰落:從Luka交易案看現代籃球趨勢

LeBron James在AD被交易後的何去何從:面對Luka的挑戰,四種可能的選擇

2025 年 NBA 全明星賽全面解析:全新賽制、精彩看點分析

勇士的交易划算嗎?不上不下的困境

交易大限悄然過去:金塊持續浪費Jokic的青春

2025 NBA 交易截止日大解析:重大交易與賭盤賠率變動分析

Ben Simmons還能東山再起嗎?——從天賦新星到迷失的天才

我大飆哥復出後,湖人還沒輸過!——Jarred Vanderbilt對湖人的關鍵影響

恭喜杜蘭特突破30,000分大關

費城76人「相信過程」的終點到底在哪裡?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2025 NBA 交易截止日大解析:重大交易與賭盤賠率變動分析

NBA明星賽後最後的衝刺,衛冕冠軍賽爾提克「皮」要繃緊了

勇士的交易划算嗎?不上不下的困境